最新自动化的分类及其发展

Bargh(1989)在研究中抛弃了关于自动化全或无的观点,提出了“条件自动化”的观点,并据此对社会心理中的自动化现象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社会认知过程中自动化出现的必要条件是不同的,有的自动化现象需要目的指导,有的需要注意的支持,还有的需要对引发刺激的意识和觉知。根据社会心理学中自动化现象所需条件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1]:

1.前意识的自动化 前意识自动化只需要邻近的刺激出现,感觉器官察觉到,信息加工的过程就能自动开始并完成。例如,对一个人或事的态度激活,只需要这个人或事出现,不需要某种目的或特殊的加工目标,人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一过程的出现。种族或性别刻板印象的激活也是如此。

2.后意识的自动化 后意识的自动化与前意识的自动化功能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心理结构需要近期的意识运用而被启动过。心理结构被相关的刺激激活的准备状态或易激活性是不同的,一些心理结构的易激活性是长期多次加工形成的,容易被与之匹配的环境特征前意识地激活,而另一些心理结构的易激活性是通过近期的运用的残余活动而由后意识自动激活。这两种自动化的效应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达到激活的条件不一样。例如,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启动效应就是一种后意识的自动化过程。

3.目标依赖自动化 目标依赖自动化需要有目的的意志行动,但它只需要消耗很少的注意资源。研究表明,特质归因、有关自我和社会的判断,在注意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只需要告诉被试作出判断的目标,加工就能有效的进行。